云书屋
云书屋 > 隋朝大老板 > 436三下江都
字体:      护眼 关灯

436三下江都

  隋朝大老板

大业十二年四月,李密和吕笙各带数十护卫,由南盘江放舟东去,染指中原。六七日之后,他们终于到得南海,遂弃舟买马,径往江都而去。


而此时的东都之中,百官们正在为杨广的生日而烦恼。


无论是登基之前,还是在上位之后,杨广从未想过凭借着生日而得到什么,但朝臣们总是会记得这一天,这就是权利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收获。


杨广最近已极少上朝了,此次收到百官们送来的各种珍玩,还是暗暗高兴了起来,唯一让他看不明白的是苏威送上来的一部《尚书》。


正好有唯恐天下不乱之徒对杨广写了一封匿名信,“《尚书》之中有《五子之歌》,这是苏威讥讽陛下啊。”


《五子之歌》说的是夏太康失邦的故事,杨广看了这信虽然脸色沉了下来,但也知道若是扣《尚书》的字眼,那就是搞文字狱了,这与始皇帝焚书坑儒何异?


尽管心中不岔,杨广还是忍了下来。


进入六月之后,王世充从江都传来了好消息,——龙舟马上就完工了。


杨广想着再下江南指日可待,却又想起出行的安全问题来,于是召集了朝中五贵,议论起天下的形势,以及再征高丽的意向。


早在雁门之围时,杨广便已答应再不提征伐高丽的事了,此时突然心血来潮再次说起高丽,苏威等人自是不敢应当。


一时的冷场,杨广也觉得有些尴尬,当即点名问苏威道,“纳言,你以为如何?”


苏威几经宦海沉浮之后,也是被杨广整怕了,节操早就碎了一地。


如今听了杨广点名提问,也只得硬着头皮顾左右而言他,“这个嘛......老臣以为陛下就是天下百姓的主心骨。只要陛下坐镇东都或者西入长安,再剿抚并用,盗贼指日可平!”


苏威的话,杨广算是听出来了,他虽然没有明说,总还是反对自己下江都的。


杨广不置可否地摇了摇头,苏威却要死不死地继续补充道,“若是陛下能够招安群盗,倒可以多得数十万大军,到时候派他们去打高丽也不是不可以的。”


苏威的说法,与《水浒》中朝廷招安梁山好汉征方腊有异曲同工之妙;杨广也知他说的极有道理,若是自己按他的说法做的话,说不定大隋眼下的纷乱用不了几年就能全部解决。


问题是,事情真的得到了圆满解决的话,这不是间接证明自己大业以来一直走的是错误路线?杨广宽以待人,可同样严于律己,他不容许自己犯错误,也不愿意听到别人指责自己犯了错。


再则说了,杨广早就计划好下江都了,这项工作也已经准备了半年,难道就此半途而废?


等苏威去后,杨广又对裴蕴问起了同样的问题;后者察言观色,云淡风轻地看着苏威离去的背影道,“这天下哪有那么些盗贼?”


裴蕴之语,也算是处心积虑的诛心了,说起来他和苏威能有多大的仇?


不过是像如今外面作乱的盗贼想取杨广之位一般,裴蕴也不过是想对苏威取而代之罢了,这也是寻常可见的朝堂内斗,没什么可奇怪的。杨广却因此疏远了苏威,而后裴蕴又对苏威加了一把火,让人举报了苏威举荐的官吏与突厥人勾结。


杨广此刻显然最不想听到的便是有关突厥的消息,当即把苏威再次贬为平民。


大业十二年七月十四,杨广第三次巡幸江都。


东都的码头上,大将军段达、太府卿元文都等人驻足相送。


杨广下了车辇,领着皇孙越王杨侗,看着眼前的几位大臣,郑重其事地说道,“朕此行江都,东都的守备就全赖诸位爱卿署理了。”


段达问道,“陛下此行,何时归来?”


“唉。”杨广仰天长叹,不置可否,随后把杨侗交予段达,就此留给东都一个落寞的背影。


一路上旌旗威武,浩浩荡荡,但随行将士多是关内人士;他们本无心东去,所以行进缓慢,算是踌躇而行。


龙舟到得巩县时,正是黄昏时候,此时万丈霞光铺陈在碧波粼粼的江面上,可谓美丽已极。


杨广选择性忽略了两岸无数拉着纤绳的民夫苦力与江边一路护卫的铁骑,忽然诗兴大发起来,对侍立一旁的虞世基笑问道,“虞爱卿,此时江面的景色如何?”


听着杨广发文,虞世基立时猜想到了他心中所想,当即马上逢迎道,“陛下亲身驾临,当然是让此景更见宜人。陛下若能留诗一首,定可传芳百世!”


杨广龙心甚悦,马上就有了一首,“我梦江都好,征辽亦偶然。但存颜色在,离别只今年。”


虞世基当即夸赞道,“皇上的新诗定能成为令万世瞻仰的绝品!”


哪知虞世基话音才落,内侍便跑来把一封军报交了上来,杨广嘟囔了一声“扫兴”,却还是拆了开来。——却是冯翊郡人孙华在当地聚众起兵。


请收藏本站:https://www.yunshu5.com 云书屋手机版https://m.yunshu5.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