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书屋
云书屋 > 智能工厂 > 第四百二十章 光子电脑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四百二十章 光子电脑

  智能工厂

就在世界各国还忙于发展军事科技和战争的时候,产经联核心的电子计算机研发部门,已经将原本的技术吃透,开始将这个时代的电脑技术推进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


光子电脑,以及智能机器人,这两种在一百年之后才会开始主宰世界格局的关键性技术革命,已经正式成为了产经联重点投资的项目。


超世代科技园区,关于光子电脑的研发工作已经开始着手,虽然前景非常可观,但体系内对于是否要花费如此大的力气来投入这个计划,仍旧有着疑虑。


认真聆听了技术攻关小组的意见,陈泽低头想了一会儿,还是摇头道:“泱,我虽然不反对,但还是持保留意见。我不太懂技术,但听几位科学家的说法,光子电脑在短期内是没有办法实现的。如此一个长远工程,应该由国家支付研究经费,这不是我们目前的实力可以承担风险的。”


因为华联已经正式建国,而世界范围内却也只有德国和日本承认了华联在中国的合法地位。德国时因为希特勒想要拉拢中国对俄宣战,日本则是迫于军事压力和外交需要,不得不承认了华联的政权性质。


钟泱也明白陈泽的担心,所以便选了一个折中的方案:“那么就减少投资的力度,但基础理论攻关现在必须开始,这个技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我们不能犹豫。”


“既然你坚持。我也不想说什么。我只说一点,如果这个项目每年的研发开支超过一千万华元,我将利用产经联副主席和古文会核心成员的权力,反对拨款计划!并且,这个项目都研究了五年,随着研究的时间延长,这笔经费我将逐年递减。除非你们拿出成绩来,否则。我不准备把产经联的利润,全部用来填这个无底洞!”


陈泽并不是不通情理,只不过他为人坦率,并且还要兼顾整个产经联甚至是整个华联工业布局的方方面面。如果一旦这个计划没有取得预想中的成功,而本身又浪费了太多的资源。对于国家的工业技术发展是绝对不利的。


也因为光子电脑技术本就是太过超前,加之研究了多年,他才直言不讳地表示了对这个项目一直无法取得成功而不满。


资本家也看长远利益,但是要那种看得见的利益。要不是钟泱坚持,陈泽和刘浩然都是不太愿意投资这个项目。


任何虚无缥缈地美好未来,如果实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或者说好几十年、几百年才能实现的东西,傻瓜才会把钱往里投。


反正等几十年,慢慢地各种技术成熟了,不管什么在以前看来如何先进而不可实现的技术。都会自然而然地瓜熟蒂落。对于钟泱如此执著于,在现在就搞出光脑,古文会里的许多人都不是非常赞同。


在他们看来,还是专心抓“苍穹计划”才是正事。


苍穹计划所遇到的困难更多,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成堆。而且,这个计划关系到他们所有人的切身利益所在,比其他的任何东西都要重要得多。


当然,钟泱要是创造出奇迹。提前全世界一百年搞出光脑,他们当然也会兴奋异常。有光脑帮助研究。苍穹计划也有更大可能成为现实。


但一切的前提就是:光脑能搞出来,而不是停留在纸面上。


因为钟泱的强烈坚持。以及他表示研发难度并不会如想象中那么高,众人虽然将信将疑,但也勉强同意全力配合,并以两年为限。


两年内,要还是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陈泽和科研协调委员会,都将大幅削减提供给光脑项目组的经费,最多维持它的基本研究。其他部门支援地科学家,也将回到本部门。不再长期滞留在项目组,形成人力浪费。


会议结束,钟泱就让电脑工程师唐云淞召集项目组所有人员,在多功能会议室,开了一个技术讨论会。


会上,他让项目组成员对光子电脑,所需技术进行了详细地梳理。对这五年来的研究成果,一项一项地进行讨论,哪些方面地成果,可以直接运用。哪些技术还有待完善,哪些需要加大研究。


讨论一直开到晚上,随着讨论地深入,科研人员的争论也渐趋激烈。


钟泱和项目组成员简单填了点肚子,会议又开到了深夜,到凌晨三点过,才算是对现有地技术成果,有了全面的认识,并对下一步工作。有了一个清晰的判断。


前期会议连续开了十一天,钟泱也在项目组,待了十一天,主持全部的讨论过程。


等这边的会议开完,钟泱把工作分步骤安排下去。卢永恒也把自动化实验室的启划书交了上来,他又一头转向了自动化部门,参与到实验室的改建工程。


所需特种合金地报价,让钟泱都倒抽一口凉气。


要是照这个报价单,完成一个试验室型机械人所需的费用,高达数百万华元。它的每一个部件,所需的材料、加工难度,都需要大批的金钱投入。


有些所需的特种合金、复合材料,但其好、产经联内部的市场价格,就达到数万华元。一台这样的超级机器人,确实是非常之昂贵。


要不是有智能工厂的帮助,面对这种科研成本,连钟泱自己恐怕也会望而却步。


真正开始研制他所要求的实验室机器人,钟泱才确实感受到它的研发难度,这比自己想象地还要困难。


其中的关键还是机器人的自身的精确程度,机器人不像人,有视力,可以准确分辨物体的形状、颜色、质地。还能根据一些细微现象。判断它的发热、膨胀等,作出适时地反映。


智能机械的所有动作,都是根据其程序设定而来。


你让它去拿桌上地一杯水,机器人根据程序设定,会来到桌边,然后探手,抓起水杯。


可是。你假如将水杯换一个地方,机器人如果没有自主识别能力。它就会仍然呆板地在水杯“应该”存在的地方,伸出机械臂,“握住水杯”。


也就是说,它的一切行动,都取决于当初地程序设定。毫无自主判断能力。


还有,机器人的动作,为了保证稳定,通常也非常缓慢。很多时候,看的人会为它做一个简单的动作,也慢吞吞花很长时间而干着急。


为了改进机器人的识别能力、感知触觉能力、自主判断能力。钟泱和研究人员花了长时间,想了各种方法,并且参照智能工厂内部的“普工”与“学士”,才在六个月以后。做出了一个大致符合基本要求的样品。


为了保证稳定,让机器人减少调整自身姿态的处理时间,实验室机器人只能依然采用导轨方式,在固定的线路上来回移动。


在机器人体内共有数十个处理器,其中充当大脑的主控处理就有三片,分别负责图形、触觉和动作。


而其他的芯片,则是专门制作地微型处理器。这些微型处理器,控制着包括手腕、躯干、转向、姿态调整等各个具体的环节。各司其职。


而机器人确定自身姿态,则依靠的是微型陀螺仪、水平仪登高精密测量器具。通过这些仪器传送出来地数据。主控大脑可以做出准确的俯身、平衡、转身等动作。


而手腕上地精密测量仪器,能让机器人让机械臂。精确地控制机械手,翻碗、倾倒等动作,尽可能地接近于人类。


激光定位系统,可以让机器人行动到正确的位置,并通过控制自身的身体俯仰,以调整位置距离。


逻辑判断部分,设计得极为细腻,堪称一绝。例如,给机器人一个指令,让它行动到试验台,拿起酒精炉上的量杯,向另一个量杯中倾倒。


机器人在接到指令以后,它会沿着导轨,来到试验台。定位系统让它在一个合适的距离停下来,然后由主控大脑,对身体作微调。


请收藏本站:https://www.yunshu5.com 云书屋手机版https://m.yunshu5.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