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书屋
云书屋 > 智能工厂 > 第三百零五章 农家父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三百零五章 农家父子

  智能工厂

第三百零五章农家父子


神泉乡,是一个位于莲花镇西南角的,竞岗山离着这里不远,属于赤化比较严重的地区。自然的,有着七条村子的神泉乡,也成为了红门肆虐的重灾区。


虽然离着莲花县比较近,但是这里的防御力量,基本为零,只有几个大户人家,组织着家丁,配备着木棍长刀,还有两支上个世纪的步枪,实在是和“强大”这个字眼毫无瓜葛。


上湾里大湾村,这个地势较低的洼地,因为旁边的缓缓斜坡而得名。这里有着一个宁静祥和的小村子,住着三百多户人家,村里有着三个大户人,其余农家的生活也是殷实。


充足的降水,温和的气候,加上有力的地形,大湾村真的如同一处世外桃源一般,有着自给自足的宁静时光。


简单的村舍,都是用青褐色的泥砖盖好,有着瓦片。这里的气候不错,农业出产也让人欣喜,甚至时不时还能去打几条鱼,让农家改善改善伙食。


当然,这些都是村里的富农才可以享受的生活,超过一半以上的村民,是没有这种待遇的。至少在过去,没有这种待遇。


这个时代的中国农民,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其困苦的程度,足以把任何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城市白领逼成疯子。没有希望和未来,没有人权,没有余财,终日为了生活而苦苦挣扎。


就是因为这样,所以才让红门有着可以成长的空间。什么都没有的人,或许会麻木,但相对的,一旦被野心家煽动起来,他们的疯狂足以撕裂大地


神泉乡原本的上层地主,就是在这种疯狂的撕裂中化作了灰灰。而宁静祥和的大湾村,也并不像表面所展示的那样平静。底下的波涛暗流,正在汹涌澎湃,积蓄着毁灭一切的力量。这是农民的怒吼,对这个不公的世界,发泄自己的怨恨。


正义和狂热,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变得模糊起来,善与恶的界定,也成了飘忽不定的迷雾。在黑与白之外,灰色成了主调,并且吞噬着所有的理智。


神泉乡大湾村,水田里种着稻米,已经快要成熟,饱满的颗粒,装载着农人沉甸甸的希望。一对农家父子,正在水田里摸索着什么,脸色有些蜡黄和干瘦,这是长期缺乏充足食物的缘故。


不过身上穿着的衣服,却是比较新,而且料子也不错,并非普通的农人可以消费得起。父子两人脸上含笑,想来是最近的小日子过得乐呵。前面的农人年纪较轻,正是儿子,双手不停探入水田的淤泥里,摸索着。


李铁根接着儿子李长海的位置继续扒,还真扒出了一条大约二十五公分长的黄鳝,比一般的黄鳝,颜色要深一点。油腻腻的身子,修长而顺滑,没点手劲和拿捏的要诀,还真抓不到这样的小家伙。


涨得饱满的鲜肉,让人垂涎欲滴,这是难得的美味。要是在以前,抓到这样的好东西,根本舍不得吃,必须好好存着,拿到集市上去卖。


如今却是大有不同,李铁跟笑呵呵的喊着:“长海啊,今晚回去,我们吃点黄鳝粥,年轻人该补补血气,这才有力气干农活。”


“阿爹,我晓得,你也要多吃些。你年纪大了,也要补补,这日子有了盼头,我还指着您长命百岁呢”李长海也是孝顺,说着让父亲高兴得话。


两人都是熟手,又开始抓着泥鳅,不一会儿,就装了半个鱼篓。太阳越来越晒,由原来的斜晒,越来越成直角晒,也就是说快正午了。他们满是皱纹的脸,被烤成了红薯;肚子也在咚咚响。


虽说才十八岁,但李长海的脸上,也有着风霜。皮肤粗糙,脸色黑黄,看起来就如同上了年纪的大叔。这也是农人的生活困苦之故,整日风吹日晒,整个人苍老的速度非常惊人。


不过现在好上许多,自打红门入了村子,带起了造反队,推翻了压在农民身上的大山。地主的庄子被砸的稀烂,几代积累下来的财富,被一扫而空。


李家父子,还在回想着当时的情形,王大户家里的地窖,装着数不尽的美酒和腊肉,还有堆积如山的粮食布匹,以及价值不菲的银子和古董首饰。


其中价值较高的东西,都被红门的组织部拿走,作为经费。而剩下的粮食和布匹,却是可以让村里的贫农瓜分,并且是有组织的分配,不是一窝蜂的哄抢。


这就是红门手法的高妙之处,集中财富统一非配,有助于将红门的权威深深烙在这些农民的心里。一旦形成了潜意识的威压和认可,日后的组织动员就显得非常轻松了。


分了粮,减了租,还得了自己的田产,大湾村的村民们大部分是铁了心的追着红门干。造反而已,有田有盼头,谁还去顾忌脑袋?


真正还在忧郁的,是那些生活并不清苦的富农。他们并非红门入村之后的受益者,相反还在恐惧着官军的报复。所以对于那些红门派来的宣传头目,都是不冷不热的态度,这自然就成了惹眼的目标,只不过现在红门还不打算清洗这部分人群。


时至正午,太阳也大了,肚子空乏,李铁跟便招呼儿子说回去吃饭。而李长海也是闻声应诺,他一手拿鞋子,一手拿小桶有感而发说:“人家锄禾日当午,我们是捉鳅日当午,汗滴旱田土;谁知盘中餐,条条皆辛苦。”


得意的说完,李长海走在了前面。


“长海,真还看不出,你也会念诗。”见儿子咬文嚼字的得意劲,李铁跟脸上也是带笑,。看他虎头虎脑的,竟也有此雅兴,也被他吟得乐开了。


红门在争取农民支持上,做了不少工作,其中就包括识字教育。不要以为农民不注重知识,这简直是无知,在农业社会的中国,农民最大的偶像就是书生秀才之类的文化人,任何时代都不曾改变。


只不过到了现在,带着红色思想的教导员,成为了这些农家汉子心中的新偶像。


走在前面的李长海,突然“啊”的一声,桶子脱手,鞋子掉到了地上。紧跟在后的李铁跟眼明手快,抓住了桶子。但李长海一股劲地往后退,要不是被父亲扶住,肯定会摔倒。


“吓死我了。”李长海拍着胸脯说,他是被前面有一条水蛇从田埂横过吓的。弄得李铁跟哭笑不得。这也不怪他,突然看见这些东西,很多人会怕。


其实李铁跟也不是不怕,年轻的时候他也怕,见多了就不怕了。而且常年住在这里,也知道这种蛇一般不会咬人,本身更不是什么毒蛇。


“爹,到家了,我先去和阿妈说说话”在李铁跟慈爱的注视下,刚说完这句的李长海便一溜烟的跑向不远处的农舍。家境算不得好,屋顶的瓦片也很多年没换了,也没精力整理,破旧的裂痕处长着各种奇奇怪怪的植物。


人没到家,远远地闻到了从房子飘出来的香味。家里的妇人的确弄了些好菜。别看农家的大腕菜,弄得好别有一番风味,都是自家种的,养的,口味更是与后世经过化肥饲料催熟的农产品不同。


今日是临近丰收的喜庆日子,李家杀了一只仔母鸡,放了些墨鱼,越炖越香。在村子里的池塘,找人换了一条鲜活的草鱼,整条红烧。


还有煎蛋和自己种的青菜。菜虽不多,很安全、环保,也是农家可口的精菜。别看简单,可都不是这个时代老百姓经常能吃的菜。


闻香知味,家里五口人,李长海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全都馋得直流口水。山珍海味好吃,在某些情况下,不及一桌“农家小菜”。


“阿妈,什么菜,这么香。”李长海人没到门口,便问了起来。


“等下吃了就知道了,抓到泥鳅没有,我等着下锅呢?”李妈忙来到门口说。


把手里的藤篓给了母亲,李长海笑着说:“一个上午就这么点,够搞点汤给家里喝。阿哥阿妹,你们两个进来把菜弄出来,快点招呼着吃饭了。”


家里人好久都没有这样快乐美满的日子了,过去的清苦,如同一个沉甸甸的担子,压在所有人的肩上,让人喘不过气来。欠着主家的田租和高利贷,几代人都还不清,而且没有自己的田产,只能依靠给大户做长工短工挣点花销。


请收藏本站:https://www.yunshu5.com 云书屋手机版https://m.yunshu5.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