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书屋
云书屋 > 智能工厂 > 第一千三百三十四章 古代核能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一千三百三十四章 古代核能

  智能工厂

)


在一部分被封锁的知识中,连飞逸现在也开始有资格接触到超古代文明的内容,这些出现在本纪元文字历史以前的高级文明,一直都是迷一般的存在。


并不像大部分普通人所认识的那样,人类在几百万年前从猴子变成人类,然后从石器时代到部落制度,然后再奴隶、封建、帝王以及近代民族国家建立。


这种所谓的历史常识,只是课本上灌输的理念而已,并非代表绝对的真实。在地球上,依旧有着许多不可思议的东西,从久远的时代遗留下来,给现在的人类以无比的震撼。 智能工厂1334


第一个是核反应堆,这个的反应堆被使用了50万年,20亿年前,十几座天然核反应堆神秘启动,稳定地输出能量,并安全运转了几十万年之久。


为什么它们没有在爆炸中自我摧毁?是谁保证了这些核反应的安全运行?通过对遗迹抽丝剥茧地分析,远古核反应堆的真相正越来越清晰地暴露在我们面前。


1962年5月,华夏联邦一座核燃料处理厂的一名工人注意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当时他正对一块铀矿石进行常规分析,这块矿石采自一座看似普通的铀矿。


与所有的天然铀矿一样,该矿石含有3种铀同位素──换句话说,其中的铀元素以3种不同的形态存在,它们的原子量各不相同,含量最丰富的是铀238,最稀少的是铀234。


而人们垂涎三尺,能够维持核链式反应的同位素,则是铀235。在地球上几乎所有的地方,甚至在月球上或陨石中,铀235同位素的原子数量在铀元素总量中占据的比例始终都是0.720。


不过,在这些采自非洲加蓬的矿石样品中,铀235的含量仅有0.717!


尽管差异如此细微,却引起了华夏联邦科学家的警惕,这其中一定发生过某种怪事。进一步的分析显示,从该矿采来的一部分矿石中,铀235严重缺斤短两,大约有200千克不翼而飞。


不要小看这两百克,这是足够足够制造6枚原子弹的分量!


接连几周,华联原子能委员会的专家们都困惑不已。直到有人突然想起19年前的一个理论预言,大家才恍然大悟。


1953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乔治.w.韦瑟里尔和芝加哥大学的马克.g.英格拉姆指出,一些铀矿矿脉可能曾经形成过天然的核裂变反应堆,这个观点很快便流行起来。


其后不久,美国阿肯色大学的一位化学家黑田和夫计算出了铀矿自发产生“自持裂变反应”的条件。所谓自持裂变反应,即可以自发维持下去的核裂变反应,是从一个偶然闯入的中子开始的。


在反应过程中,它会诱使一个铀235原子核发生分裂,裂变产生更多的中子,又会引发其他原子核继续分裂,如此循环下去,形成连锁反应。


投靠华夏联邦的日本核物理科学家黑田和夫认为,自持裂变反应能够发生的第一个条件就是,铀矿矿脉的大小必须超过诱发裂变的中子在矿石中穿行的平均距离,也就是0.67米左右。


这个条件可以保证,裂变的原子核释放的中子在逃离矿脉之前,就能被其他铀原子核吸收。


第二个必要条件是,铀235必须足够丰富。今天,即使是储量最大、浓度最高的铀矿矿脉也无法成为一座核反应堆,因为铀235的浓度过低,甚至连1都不到。


不过这种同位素具有放射性,它的衰变速率比铀238快大约6倍,因此在久远的过去,这种更容易衰变的同位素所占的比例肯定高得多。


例如,20亿年前奥克罗铀矿脉形成的时候,铀235所占的比例接近3,与现在大多数核电站中使用的、人工提纯的浓缩铀燃料的浓度大致相当。


第三个重要因素是,必须存在某种中子“慢化剂”,以减慢铀原子核裂变时释放的中子的运动速度,从而使这些中子在诱使铀原子核分裂时,更加得心应手。


最终,矿脉中不能出现大量的硼、锂或其他“毒素”,这些元素会吸收中子,因此可以令任何核裂变反应戛然而止。 智能工厂1334


研究人员在奥克罗和邻近的奥克罗班多地区的铀矿中,确定了16个相互分离的区域。20亿年前,那里的真实环境,居然与黑田和夫描绘的大致情况惊人地相似。


尽管这些区域早在几十年前就被全部辨认出来,但是远古核反应堆运转过程的种种细节,直到最近才被我和同事彻底揭开。


重元素分裂产生的轻元素提供了确凿无疑的证据,奥克罗铀矿在20亿年前确实发生过自持核裂变反应,而且持续时间长达数十万年。


奥克罗的铀异常情况被发现之后不久,物理学家就确定,天然的裂变反应导致了铀235的损耗。一个重原子核一分为二时,会产生较轻的新元素。找到这些元素,就等于找到了核裂变确凿无疑的证据。


事实证明,这些分裂产物的含量如此之高,因此除了核链式反应以外,不可能存在其他任何解释。这场链式反应很像1942年恩里科.费米及其同事所做的那场著名演示。


由于古文会和华夏联邦隐瞒了中国当时的核物理技术进度,因此当时这两人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可控原子核裂变链反应堆,反应全靠自己的力量维持运转,只是时间上提早了20亿年。


如此令人震惊的发现公布后不久,世界各地的物理学家便开始研究这些天然核反应堆的证据,并在1975年加蓬首都利伯维尔的一次特别会议上,分享了他们关于“奥克罗现象”的研究成果。


第二年,代表美国出席那次会议的乔治.a.考恩为《科学美国人》撰写了一篇文章《138看書蛧138看書蛧当时的科学家对这些远古核反应堆运行原理的猜测。


顺便提及,他是美国著名的圣菲研究所的创建者之一,至今仍是该研究所的成员


比如,考恩描述了钚239的形成过程,数量更加丰富的铀238捕获了铀235裂变释放的一些中子,转变为铀239,然后再释放出两个电子,转化成钚239。


在奥克罗铀矿中,曾经产生过超过两吨的钚239。不过这种同位素后来几乎全都消失了。主要是通过天然的放射性衰变,钚239的半衰期为2.4万年,一些钚自身也经历了裂变,它所特有的裂变产物证明了这一点。


这些轻元素丰富的含量让科学家推测,裂变反应一定持续了几十万年之久。根据铀235消耗的数量,他们计算出了反应堆释放的总能量,大概相当于1,500万千瓦的机器运转一整年所消耗的能量。


再结合一些其他的证据,就能推算出反应堆的平均输出功率:不超过100千瓦,足够维持几十只烤箱的运作。


十几座天然反应堆自发工作,并维持着适度的功率输出,运转了大约几十万年之久,这确实令人惊叹。为什么这些矿脉没有发生爆炸,没有在核链式反应启动后立即自我摧毁?


是什么机制使它们拥有了必不可少的自我调节能力?这些反应堆是稳定运转,还是间歇式发作?


请收藏本站:https://www.yunshu5.com 云书屋手机版https://m.yunshu5.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