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书屋
云书屋 > 智能工厂 > 第一千二百五十章 剑道起源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一千二百五十章 剑道起源

  智能工厂

第一千二百五十章 剑道起源


随着连飞逸和常士瑞的谈话,身后的赵培文和薛庆羽才忽然间发现,一直没有展露什么特别之处的连飞逸,居然是一个剑术方面的高手。


至少从连飞逸的回答来看,他对于剑术的基本功是非常扎实的。


而随着话题的深入,连飞逸开始与常士瑞提到了剑术和剑法之上的“剑道”。


“剑道不是日本人的东西吗?”。


薛庆羽听了,第一反应是这个。从清朝开始,华夏的武学开始大幅度衰落,包括一些已经初步涉及到人体潜能和能量方面的知识,也在大规模的文化毁禁过程中被建奴政府针对性的消灭。


以至于民国之后,世人只知道日本的“剑道”,而不知中国的“剑道”。


这种事,连飞逸觉得有必要和他们做系统性的阐述,而不使他们走入认知的误区。


实际上,“剑道”这个名称世界最早出现是距今二千三百年以前的战国时代,当时的一本叫《吴越春秋》的古书中,就提到了“剑道”这个词。


越王勾践向剑客问:剑道曰:夫剑之道则如之何?


而剑客则回答:剑的形状简单,任谁都能很容易学习,剑的挥舞振动轻灵,有如见到美**雅的舞姿一般,然而剑之道甚为幽玄深奥,相当难以领悟体会,但能达到剑之道的人,精神充盈,一旦行动,就如猛虎获物般敏捷勇猛,可以寡击众而无惧……


如此学习“形而下之剑术”人才可以到达最高的剑术境界,可成为“形而上之剑道”。


所谓“道”,指的是顺天理,是大自然之理法,能超越时空,中性而永远不变的规则和真理。


于二千年前之《汉书》,第30卷中,就有专门的篇幅提到过这件事,可惜其内容渐渐被科学浪潮所掩埋,没有多少人注意到其中的道理。


反倒是日本方面非常关注本国的武风,哪怕是现在处于分裂状态,渐渐缓过气来的南部日本也有一位叫下川潮的人,写了一本《武道史》,提到了目前仍残存有十余种之多。


一些中国人不太关注的知识和技艺,日本却趋之若鹜,很多时候,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


在这片时空,现有建奴入关的残酷文化清洗,后有民国年间一大群意图“去中国化”的思想急先锋。


这些人,无一不是书读得不多,但却有打着灭亡中国“腐朽文化”的旗号,希望铲除传承自古代先贤的思想和哲学。


哪怕是华夏联邦建立之后,意图让“物质文明”取代“精神文明”的人,依然络绎不绝。虽然不再打着让中国“西方化”的旗号,可也竖起了让中国“科学化”的旗帜。


宋代开始,腐儒以“理学”杀人,泯灭人思想中的灵性和自由。而这个时代,同样有人打算以“科学”来达成这个目的,断绝其他探索未知的方式。


孔子当年就提出过他的剑道精神,在春秋时代,孔子已注重武力与经济在国家之重要性,于论语有言,“子曰:无兵与食不可以为国。”


孔子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文武合一为教育之目标。


又在论语中提到,“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这句话的意思,即君子对武艺之比赛应客气,如有必要始作之,而竞争时,应以拜礼开始,下台时胜者敬败者酒,亦以礼结束。


这也是论语所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在中庸第十章说到武勇:“宽柔以教,不服无道……衽金革,死而不厌……”


即武人须以宽容柔雅之修养待人,但对不仁道的事绝不可屈服,甚至不辞穿着战甲奋勇待战。不顾自己生死拥护正义,这才是人文哲学儒教下真正的武勇。


因孔子对中华文化贡献莫大,世人尊为“万世筅师”,祀於文庙,在国外亦受敬为孔夫子。


“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而不变,强哉矫。”


孔子的这番话,想要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剑道精神,与人能和谐共存,但不同流合污,立场公正不偏。


国政上轨道,应多支持,国家陷入混乱无道时,死守正道不变。如此自强不息方可,矫正他人,也是今日剑道人士所遵守的。


明治维新之后,由于全盘照搬西方的文化和知识,日本的剑道才开始渐渐没落,更是在二二六兵变之后,使得整个日本陷入一种歇斯底里的狂乱状态。


而原本历史中的华夏大地,同样也出现过这样的狂乱,而且长达十年。


剑道并非是剑法和剑术,代表着一个人心灵上的追求,也就是信念。


剑道活动须付出个人之能量,而人之能量来自大自然,而大自然的能量呢?


孔子论易经曰:立天之道曰阴曰阳,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不测谓之神……知几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这些,都是记载于易经中的至理名言。


假借现代科学中的正负电子学说,我们可想到一个阴性电子和阳性电子子之结合谓之道,也就是符合相应的科学道理。


但碳和氧化合成二氧化碳时,尚会发光及发热,即发生光线及其他热线,这就可以理解为中国古籍中记载的“阴阳不测谓之神”。


光子或量子等不属阴阳之不易测的微粒子,即中性,但其能量之放射守大神速就可谓神。如此养成大自然即天地之浩气,使其气和剑、体一致为道。


而同一时代的孟子,也提出了他的剑道精神。


孟子生在战国时代,性豪迈不羁,幼时受慈母叁迁之教,长後私垫孔子为师,强调恩师之学说而曰:恻隐之心为仁之端。


接着,又提出了“人之初,性本善”等世界闻名的性善大学说。


孟子本人对当时在列国都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剑道,亦是特别留意。


他当时就警告世人,“抚剑疾视乃匹夫之勇”,认为练剑须养成浩然之气,体会大仁大勇的剑道精神。


而道门的祖师爷老子,这个生死成迷的传奇人物,他同样对剑道精神有着独到的见解。


老子生在春秋时代,他对“修道习剑”,与世上一切事同,必顺自然之天理。


而天地宇宙,均属於其本体“道”之内。


道不受时间、空间之因果律,道是“虚”而悠久无边,生是“道之发现”,死是“归真于道”之理。


得道就可超越喜怒哀乐等情绪,肯定现世人生自由的价值。自然主义是道家修心养性之目标。因此重视在空气清爽、寂静无人的深山林木中打坐。


以静坐法,以餐霞饮露之心,和舍清俗欲之意,瞑想入静,以达到无念无妄之妙境。用静坐法将自我忘,致力於气纳丹田,可培养灵敏的身心,修得剑法真髓“剑与身随”、“剑气合一”之剑道。


到了隋唐时期,中国玄门成就空前,更是诞生了“剑仙”这样的人物,同时出现了“飞剑”和“剑气”这样的知识和技法。


可惜,在战乱中,大多数典籍都已经毁于战火,游牧民族的每一次入侵,都没有带来进步,只会让文明倒退,并且落入黑暗。


华夏这个诸国文明中最为璀璨的明珠,也多次被野蛮的征服者所摧毁,失去了不知多少珍贵的知识。


仅仅是留下来的玄门典籍,就足以让后世的学者赞叹,不知道全盛时期的古人,到底达到了怎样的程度。


请收藏本站:https://www.yunshu5.com 云书屋手机版https://m.yunshu5.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