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书屋
云书屋 > 二战之我是蒋纬国 > 第749节 半岛争雄 3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749节 半岛争雄 3

  二战之我是蒋纬国

朝鲜半岛北部,狼林山南麓。


群山耸立,林莽如海。日军第2师团师团长冈崎清三郎中将伫立在一处高峰上,举着一具高倍数的望远镜,目不转睛地眺望着远处山峦林海间正在蜿蜒而来的南京军,他越观看,脸上的阴郁神色就越重。良久后,冈崎中将忍不住地喃喃道:“支那军确实是今非昔比了啊!”


正在朝鲜战场上展开交锋的中日jūn_duì 大多数都是“老朋友”,彼此的番号让对方都深感熟悉,恍若中日战争初期时双方初次交锋,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其实是必然的。随着战局的不断恶化,加上日本已经被开除出联盟国阵营,扩军不需要得到中德两国的允许,因此日本陆军在中日交恶后立刻犹如脱缰野马般进行堪称疯狂的扩军。此时,日本陆军已经扩增到了整整119个师团,包括近卫师团以及第1至第120师团(没有第16、第101师团,此二个师团当初在中日战场上被南京军完全歼灭,不会得到重建),每师团多者三万余少者一万余兵力,使得日本陆军此时的正规军兵力已经突破250万,达到日本陆军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最大规模,不过,规模即数量是上去了,但质量却大不如前了,因为当初的中日战争让日本陆军损失了好几十万久经训练的精锐老兵,随后爆发的并且此时还在持续中的美日战争(太平洋战争)又源源不断地消耗着日本陆军好不容易再次训练起来的职业jūn_rén ,使得日本陆军越来越“虚”。说到底,日本也是人口大国,拥有一亿多人口(包括7000多万日本人和3000多万朝鲜人韩国人),在穷兵黩武之下组建几百万大军也不是不可能,但jūn_duì 的战斗力绝非光靠人数就可以堆上去的,而是一靠武器装备,二靠兵员素质。简单地说,在招募到士兵后,一要向其提供越先进越强大越好的武器装备,二要对其进行严格训练,此时的日本陆军已经难以保障这两点了,武器装备还算好点,日本陆军还没沦落到让士兵拿着冷兵器或只有几发子弹的步枪上战场(日军的武器装备已经很明显地逊于美、德、中三**队),但日本陆军此时的兵员素质则是不折不扣的江河日下,后方训练着部队,前线则消耗着部队,并且消耗速度、消耗数量已经较大地超过训练速度、训练数量,这使得日本陆军的职业jūn_rén 数量完全就是“供不应求”,最终导致日本陆军此时看似数量越来越多,但jūn_duì 里面真正有战斗力的老兵、训练有素的职业jūn_rén 却是越来越少了,并且还被日益扩充的jūn_duì 总数给不断地“稀释”。在日本陆军的这一百多个师团里,精华部队无疑是番号前二三十个的老牌师团,中日开战后,这二三十个老牌师团是侵华主力,美日开战后,这二三十个老牌师团还是当仁不让的主力军,经过中日、中美两场大战并且第二场大战还在进行中的轮番消耗,这二三十个老牌师团还能剩下几个老成员?答案是可想而知的。不过,中日交恶后,以石原莞尔为首的日本陆军里的有头脑有眼光人士已经预测到“中日即将再战并且第一场陆战区域就在朝鲜半岛”,为防止中日再战时在朝鲜战场上抗拒中**队的日军尽是战斗力低下的新兵,日本陆军高层制定了一项“换血计划”,具体措施是这样的:以第2师团为例,该师团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先去印尼参战,然后又去瓜岛参战,参战过程中实行“车轮替换”,比如打了一阵子后,抽调走几千人回国,同时补入几千名新兵,再打一阵子后,再抽调走几千人回国,同时再补入几千名新兵,对整个师团的部队进行“一部分一部分的接替取代”,这样,该师团的整体战斗力虽然下滑但下滑得不是太严重,不太影响到前线战局,同时却给国内输送回一批又一批拥有实战经验的老兵种子,换而言之,日军把前线战场当成实战练兵场,打仗练兵两不误。瓜岛战役结束后,第2师团的三万多人包括伤兵病员在内只剩下七八千人,但却通过此战训练出上万名拥有实战经验的老兵,等第2师团全部撤回日本,那些老兵直接补充进师团,就可以让师团迅速地恢复战斗力,就算同时还补入该师团几千名或上万名新兵,师团内数量众多的老兵也能对新兵起到“以老带新”作用。因此,此时在朝鲜战场上与南京军交战的,基本上都是第2师团这种去过太平洋战场的日军老部队,另有二十多万朝鲜籍日本兵(朝鲜籍日军的番号是第102至第120师团,共有19个师团)。客观上讲,日军的这套“换血计划”确实十分合理,但问题是,这只是理论上的办法,在付诸行动时困难重重,最大的阻碍就是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并不掌握战略主动权和实力优势,并不能得心应手地做到“打一阵子后换走一部分部队”,在美军陆海空三位一体的实力优势碾压下,日军哪能“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这就使得日军的“换血计划”最终效果大打折扣。比如第2师团,该师团内此时只有约一半兵员是拥有实战经验或真正经过完善训练的,另一半都是刚参军没多久、训练很不足的新兵。比起中日战争初期时的“巅峰状态”,此时第2师团的战斗力能有当时的三分之二就不错了。


日军的战斗力在走下坡路,南京军的战斗力则在走上坡路,双方此消彼长,使得两军此时的实力差距更大了。不需要情报、资料、数据,就靠自己此时用眼睛看到的,冈崎中将便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在他的视野远处,源源不断的南京军正在穿越着山林,军列如龙、方阵森严,最基本的单兵装备就是日军比不上的了,比如南京军的普通步兵,佩戴着的德式钢盔都蒙着迷彩色伪装布,身上穿着的军装也是迷彩服,这种新式的、具有极大军事价值的军装在眼下也只有德军精锐部队和南京军得到了全面普及,就连南京军的汽车、火炮等装备也都涂上了迷彩伪装色,还有单兵武器,只见南京军的步兵队伍里,自动武器的普及率高得让人难以置信,足足超过三分之一的士兵都手持自动步枪或,至于交通工具和重武器,也大大地优于日军,步兵炮、山地火箭炮、汽车、摩托车、自行车、驮畜…数量和配备比例都是日军的好几倍,看得冈崎中将一方面“羡慕嫉妒恨”一方面也忧心忡忡不已。冈崎中将是参加过太平洋战争的,跟美军多次交战的经历既让他“开了眼界、见了世面、长了见识”,也让他的战争思维通过惨痛的实战教训而不得不与时俱进:在对方拥有压倒性优势的实力和火力前,被日本陆军吹嘘了几十年的“战无不胜的法宝”——武士道精神真的没有多大用途。此时在朝鲜战场上与南京军交战的日军高级将领过半都在太平洋战场上“镀过金”,被美军铺天盖地的火力网杀得丢盔弃甲、落花流水的经历让他们都抱有一丝幻想:大日本帝国陆军就算打不过美军,打老对手中国陆军应该还是有把握的吧?可眼下,看到南京军的强盛阵容,他们发现自己真是太乐观了。


“支那军确实在机械化水平和火力上已经一定地超过了帝国陆军,但是,帝国陆军仍然会战胜他们!以弱胜强本来就是帝**的辉煌传统!”看到身边的部下们纷纷露出跟自己一样不太好看的表情,冈崎中将不得不打起精神并且强行地装出胸有成竹、气定神闲的神色,然后高声大气地说着连他自己都没什么把握的“必胜言论”,“首先,支那军因为突袭帝**,在战事初期屡屡得手,侵占了朝鲜北部的一些城镇,因此必然会骄傲自大,正所谓骄兵必败,这就已经埋下了支那军的失败根源;其次,支那军虽然在机械化水平和火力上一定地优于帝**,但朝鲜半岛特别是半岛北部的地形以山脉为主,而山地是不适合机械化部队的行军和作战发挥的,因此,山脉地形极大地限制了支那军的机械化水平和火力优势,成为帝**的优势;第三,过去三四年里,帝**连连作战,支那军则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使得帝**常战不懈、磨砺不断,支那军则安逸怠惰、日益松弛。因此,只要我帝**将士牢记大和魂,充分地发挥尊皇卫国、死战尽忠的帝**精神以及帝**善于并勇于进行近战、白刃战、夜战等众多优势长处,就必定能大破敌军、攘护皇国圣土!不要忘了!”他猛地提高声音,“这里,是帝国的领土!大日本帝国的神圣领土岂能让敌**队践踏侵占!”


冈崎中将这番铿锵有力、慷慨激昂的训诫确实让很多部下受到了鼓舞和激励。


师团参谋长市野保自大佐一直一动不动地举着望远镜,突然,他发现了什么,兴奋地望向冈崎中将:“师团长阁下!敌军即将j ru我军的伏击圈!”


“好!”冈崎中将顿时也兴奋起来,“命令各部队,准备战斗!”


与此同时,正在率领部队沿着狼林山南麓向妙香山进行推进的南京军第77师第77旅旅长兼副师长的胡琏正在端着地图,打量着部队此时所在地区的四周地形。反复地查看地图和实景后,胡琏问身边的副旅长赵志华:“那边就是黑牛岭吧?”


赵志华看了看地图,又看了看实景,点头:“没错。”


胡琏又指向另一边:“这么说,这边就是百草山了?”


赵志华再次点头:“是的。”


胡琏点点头:“这两道山岭都颇为狭长,一东一西,构成了一个s形的盆地山谷,并且植被茂盛、林海莽莽,啧啧啧,小鬼子还真会挑地方,这里确实适合伏击我们。可以确定吧?小鬼子的第二师团正在前面守株待兔?”


“确定。”赵志华语气肯定,“侦察机、侦察兵以及当地人向导都可以证实,日军第二师团主力正在前面的黑牛岭和百草山一带准备伏击我们。”


胡琏大发感慨:“打伏击?小鬼子怎么时候也愿意玩这种‘低级战术’了?我记得他们不是向来崇尚堂堂正正的主力决战吗?一贯眼睛长在头顶上自以为天下无敌的大日本帝国陆军居然‘放下身份’玩起了这种弱小jūn_duì 才玩的战术?稀奇,真稀奇,太阳打西边出来了,搞得对他们的战术风格了如指掌的老子都有点不适应了。不过,小鬼子转型得很是不成功啊!完全被我们摸清了嘛!啧啧,老本行的战术不用了,改用起别的战术,搞得高不成低不就的,东施效颦,不伦不类,哈哈!”


赵志华笑道:“这可能就是照猫画虎吧!小鬼子当初被我们打了一顿,可能还不太服气,现在又被美国人打了一顿,不服不行,只能承认自己的死打硬拼战术在真正的强敌面前等于自杀,所以学得乖巧起来了。我记得瓜岛战役中的地面作战,美军累计伤亡只有7000多人,并且真正的死亡者只有2000多人,小鬼子呢?死、伤、病足足3万多人,并且死亡者足有两万五千多人。由此可见,在真正的强大对手面前,自我吹嘘天下无敌的日本陆军不过如此。”


胡琏嘻嘻地笑起来:“小鬼子等着老子把脖子伸过去给他们砍,老子可不上当。下命令,各部停止前进,养精蓄锐,准备战斗,联系后方空军,随便给老子派来三五百架轰炸机助战,多装点和。老子要让小鬼子知道,啥叫‘火海战术’。”他看了看天空,“天气不怎么样啊!乌云越来越多,看上去就要下雨了,但是嘛,这种刮风的天气也最适合放火了。”


望眼欲穿地等着南京军自投罗网的冈崎中将惊疑不定地看着即将j ru己方伏击圈的南京军突然间停止了前进,就在他思考着要不要派遣部分部队主动出击进行诱敌或者改变战术时,天空中传来了越来越近的、让他感到浑身鲜血几乎结冰的轰鸣声。


数百架南京军的轰炸机正在威风凛凛地夺空而来,包括一百多架让日军亡魂丧胆的“熊猫”和“凤凰”战略轰炸机。


“隐蔽!全体隐蔽!”面如土色的冈崎中将不顾师团长身份地声嘶力竭地嚎叫起来,“注意防空!支那军的轰炸机群来了!”他心头犹如掉进冰窟窿,意识到自己这场精心策划的“伏击战”完全就是班门弄斧,根本就没瞒住对方。


飞临日军隐藏地区上空的南京军轰炸机群对日军展开从容不迫的狂轰滥炸,由于日军几乎已经没有空中力量,其薄弱的防空火力也不足以构成威胁,因此南京军的轰炸机群就像饭后串门一样大摇大摆、肆无忌惮地盘旋在日军头上,毫不吝啬地把成吨的和以清仓大处理势泼洒向日军。冈崎中将因为在太平洋战场上被美军好好地“上过课”,所以在眼下跟南京军交战时,他理智地放弃了日本陆军惯用的“正面对决”,所谓的“正面对决”,就是让部队大致上以一字长蛇阵和横扫千军的势头直挺挺地冲向敌军,这种蛮干战术在对付弱小jūn_duì 时基本上“势不可挡、势如破竹”,但在对付强大jūn_duì 时基本上就是等于集体自杀。冈崎中将知道南京军已经今非昔比,所以不敢掉以轻心,采取了被不少人讥讽为“懦夫战术”的伏击,在制定计划时,第2师团内部不少“年轻气盛的少壮派军官”都颇有微词,认为“大日本皇军应该进攻进攻再进攻,怎么能如此窝囊地进行伏击”“那是游击队的战术,帝**难道在支那军面前都已经沦落到必须如此藏头缩尾、偷偷摸摸的地步了吗”。尽管反对声音不小,但冈崎中将还是坚定地力排众议、一锤定音,准备伏击南京军而不是“与南京军展开正面对决”。既然是打伏击战,并且南京军已经基本上掌握了空中优势,日军自然要隐藏在莽莽山林里,既然遍地是树,南京军轰炸机群把上千吨和扔下去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了。冈崎中将想要另辟蹊径、扬长避短,这本来没错,但他犯了两个重大错误,一是第2师团并没有展开如此大规模伏击战的先例,缺乏经验,仓促地临场发挥,自然没能做到不走漏风声,二是南京军并没有因为初期胜利而骄傲自大、麻痹松懈。


超过两千吨和被南京军轰炸机群投掷到第2师团的隐藏区域后,顷刻间,莽莽林海变成了滔滔火海。南京军轰炸机群所到之处,纷纷扬扬而落,落弹点立刻弹落火起,在霹雳不断的爆炸声中,密密麻麻的火球在藏匿着日军的林海间犹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遍地开花,迅速引燃周围的大片树木,熊熊燃烧得一发不可收拾,从空中鸟瞰,原本犹如墨绿色地毯的林海就像红色雨点下的宣纸般溅开越来越多的红色斑点,红色斑点不断地扩大着、膨胀着、蔓延着,互相不断地融合着、汇聚着、席卷着,形成一片又一片的大火场,并且此时还刮着不小的北风,使得风助火势、祝融狂舞,一团团火球先被北风吹成了一条条火蛇,继而又变成了一条条火龙,扭动着、翻腾着、咆哮着,吞噬掉一片又一片森林,火海同时形成了乌云黑雾般的烟海,拔地而起、遮天蔽日。身处火海烟海中的日军第2师团算是倒了八辈子的血霉,有的日军被或炸开的油点火雨直接溅到了身上,发出撕心裂肺的鬼哭狼嚎,拼命地遍地打滚,有的日军被大火吞噬,在生不如死的剧痛中被活生生地烧成焦炭,更多的日军则是被弥漫而来的黑烟给熏倒熏晕的,最终被咆哮而来的火龙给烧死。


日军被山火烧得焦头烂额、鬼哭狼嚎时,南京军则在津津有味地看着这场大戏,部分没有被山火烧到或被山火烧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日军在绝望中嗷嗷叫着向南京军发动了狗急跳墙式的进攻,位置最靠前的第77旅第918团首先遭到了日军的反扑。


“团座!有部分鬼子向我们团冲来了!”发现敌情的军官急忙向团长吴文杰汇报。


请收藏本站:https://www.yunshu5.com 云书屋手机版https://m.yunshu5.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